2024年范長江行動|港生探訪少林寺 感受中華武術魅力

(大公報 實習記者 馬林興、王鈺楨、田雪丁)少林功夫是中國武術的重要流派,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聞名世界,其國際影響力亦不斷增強,每年都吸引着數以萬計的海內外遊客紛至沓來,探訪河南嵩山少林寺這一千年古剎的歷史文化,更被精彩絕倫的少林功夫所震撼。6月19日,「2024范長江行動中原行」的豫港學子走進嵩山少林寺,親身感受了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以及少林功夫如何風靡全球。

嵩山少林寺,歷史悠久,建寺至今已經一千五百多年,以其深厚的禪修文化、精湛的武術技藝和獨到的醫術傳承,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在這裏,禪、武、醫三者巧妙地融為一體,共同構成了少林文化的獨特魅力。

踏入少林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古樸的建築和靜謐的環境,空氣中瀰漫着淡淡的禪意。僧侶們靜坐禪房,臉上洋溢着平和與寧靜,彷彿整個世界都變得安靜起來。這種禪修的氛圍讓人不自覺地放下心中的紛擾,沉浸在內心的平靜之中。

俄遊客:熱愛中國一切

據了解,少林寺一直積極開展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將少林功夫推向全球舞台。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被少林功夫所吸引,紛紛來到少林寺學習交流。目前嵩山少林寺擁有200多家海外文化交流中心,每年有超過17萬名學生在登封市各武校習武。

一路上,記者遇見不少來自世界各國的遊客。一位來自俄羅斯的女士說,兒子對中國功夫很感興趣,特意帶他來感受少林功夫的魅力。她興奮地表示,「中國有非常有趣的文化,例如功夫和中文。來了幾天,我們對中國的印象很棒!我們熱愛中國的一切!」

在少林寺的武術表演現場,武僧們身着僧袍,精神抖擻。他們先是展示了少林功夫的基本招式,每一招每一式都展現出深厚的武術功底和獨特的藝術美感。隨後,武僧們逐一展示了醉拳、蛤蟆功、鐵頭功等經典招式。醉拳以其形醉意不醉、似醉非醉、以醉制敵的特點,讓現場觀眾大開眼界;蛤蟆功則以其獨特的身形和呼吸方式,展現了少林夫的深邃內涵;鐵頭功更是讓現場觀眾驚嘆不已,武僧在運氣後用頭部撞擊鋼條,使鋼條斷成兩截,展現了少林功夫的驚人威力。

現場觀眾被這些精彩的武術表演深深吸引,不時發出陣陣掌聲和喝彩聲,許多觀眾紛紛拿出手機、相機拍攝記錄這些難忘的瞬間。來自香港的傳媒學子們更是被深深震撼,他們表示,之前只在電影中看過少林武術,此次近距離觀看更加振奮人心,彷彿看到了武僧們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深刻體會到「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敬佩武僧們堅韌不拔的精神。

禪醫結合 療癒身心

除了禪與武,少林寺還傳承着獨特的醫術。禪醫結合的理念在這裏得到了完美的體現。醫僧們運用傳統的中醫手法,結合禪修的智慧,為眾多信徒和遊客提供身心療癒。這種醫術的傳承不僅弘揚了中華醫學的博大精深,也為人們帶來健康與希望。

少林寺的延皓師傅受訪時強調,少林寺的武術並非為了爭強鬥勝,而是為了修身養性,達到內外合一的境界。這種境界的追求,正是禪、武、醫文化的核心理念。

延皓師傅表示,在寺院內,習武已經成為弟子們的日常習慣。所有的僧人都會學習武術,並將其視為修行的一部分。然而,這並不意味着他們忽視了經文的學習,「每天早晨和下午,所有的僧人都會聚集在大雄寶殿,上早課和晚課,並且進行經文誦讀。」

少林寺的早課通常在早上五點開始,持續一小時。而晚課則是在下午四點半開始,這時他們通常各自有一小時的修習時間。除了上課時間外,僧人們還在自己的房間或者藏經閣進行自主學習。為了進一步幫助少林弟子更好地學習,少林的文化學院還指派專門的師傅和老師,為弟子們提供文化課程的指導和教學。點點滴滴都見到少林寺對寺內弟子文化的重視。

文化之旅|《少林寺》拍攝地 風穴寺成打卡熱點

(大公報 實習記者 楊玉涵)6月20日,「范長江行動中原行」採訪團一行來到河南汝州的風穴寺,開啟了一場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風穴寺,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悠久歷史,與少林寺、白馬寺、大相國寺齊名,被稱為「中原四大名剎」。寺內建築古樸典雅,結構嚴謹,飛檐斗拱、雕樑畫棟間無不透露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

風穴寺是電影《少林寺》的取景地,成為熱門打卡地。(大公報實習記者鍾雨莙攝)

風穴寺作為河南省重要的文化遺產,承載着豐富的歷史記憶和人文精神。為加強風穴寺的文物保護工作,近年來,文物部門對風穴寺內鐘樓、長命庵、中佛殿等多處文物建築進行了全面修繕。如今,挺立的鐘樓彷彿在向遊人訴說着往昔的滄桑變化。景區工作人員表示,古人運用堆土技術,一點點的把大鐘掛起來,直至現在依然保存完好。

值得一提的是,風穴寺與少林寺僅一山之隔,是電影《少林寺》《少林俗家弟子》《少林童子功》的取景地之一,也因此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打卡。來自香港的學子表示,來到風穴寺不僅是一次視覺上的享受,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並對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和佛教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感悟。

少林功夫 文旅IP

《少林寺》燃起「武俠夢」

•40多年前,一部《少林寺》,讓中國功夫震驚世界。1980年,電影《少林寺》劇組來到嵩山取景拍攝。1982年,《少林寺》在國內斬獲1.61億元的票房紀錄;在全球上映時打破了當時華語片賣座紀錄。《少林寺》的爆火,燃起了無數人的「武俠夢」,也讓少林寺名動天下,慕名而來的國內外武術愛好者絡繹不絕。

「少林熱」風靡全世界

•2006年,少林功夫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0多年來,「少林熱」持續風靡全世界,越來越多的「洋弟子」來到少林寺研習功夫。少林文化成為世界了解中國、了解河南的重要窗口。目前,少林海外文化中心已有200多家,遍布五大洲主要國家。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少林寺共有少林弟子、中國少林文化愛好者、習練少林功夫者約1億人,僅海外就有6000萬之眾。

武僧們的表演展現深厚武術功底。(大公報實習記者鍾雨莙攝)

文旅結合 千年汝瓷新品迭出

(大公報實習記者 楊博涵、王鈺楨)在談到汝瓷的傳承與創新時,李曉涓表示,作為汝瓷的匠人,她認為「守正創新、傳承創造」是她們應該秉持的八字方針。在傳承汝瓷傳統工藝的基礎上要不斷探索新的表現手法和創作思路,讓這抹天青色在現代生活中熠熠生輝且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同時,還要注重創造價值,無論是商品價值還是精神文化審美價值,都是她們努力追求的目標。

豫港學子體驗汝瓷製作。(大公報實習記者馬林興攝)

對於文旅融合,李曉涓強調:「文旅融合的首要任務是開發文創產品,同時要注重挖掘和展現當地的特色文化。作為汝瓷人,我們應該以文創產品為媒介,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汝瓷的獨特魅力。在文創產品的製作過程中,我們需要精準定位,注重實用性和審美性的結合,讓使用者在日常使用中感受到汝瓷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

李曉涓向記者展示了結合傳統與創新的作品──汝瓷首飾。她介紹到,汝瓷首飾是近年來嘗試的一個新領域,她認為將汝瓷製作成為一種文化飾品具有獨特的價值。她與大學教授合作設計,創作出既具有傳統韻味又符合現代審美的首飾作品。這些作品不僅適合各種場合佩戴,還能吸引更多人關注和參與汝瓷藝術的創作。

說話間,李曉涓拿起一款汝瓷祥雲耳墜向記者介紹,「這款耳墜以《向雲端》這首歌為創作靈感,寓意三生萬物,展現了汝瓷首飾的獨特魅力。」

曾失傳逾800年 宋代汝瓷重獲新生

(大公報 實習記者 鍾雨莙、王鈺楨、田雪丁、楊博涵)汝瓷,因產於汝州而得名,是中國宋代五大名瓷之一。玉松汝瓷,是現代瓷器藝術中的翹楚。據悉,汝瓷製造技術曾失傳過八百年,直到1988年,孟玉松大師才帶領團隊恢復了宋代汝瓷製造技術。

汝州市玉松汝瓷第二代掌門人李曉涓表示,人們喜歡汝瓷,其實就是在喜歡內在的自己,汝瓷的性格與氣質,其實就像是在描述一個活生生的人。汝瓷所代表的精神,是對自然和諧的崇敬、對簡約生活的追求、對工藝技術的極致探索,以及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持續創新。這種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深遠的意義,引導人們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尋找內心的寧靜與和諧,感悟傳統文化中的深邃智慧。

女掌門李曉涓介紹汝瓷作品。(大公報實習記者楊博涵攝)

談及引以為傲的汝瓷作品,李曉涓眼神中閃爍着光芒,「疏影鉢」是一件讓她記憶深刻的作品。當年創作「疏影鉢」時,她運用了堆塑工藝,以三朵梅花為造型,寓意圓滿幸福以及梅花的氣節與風骨。這件汝瓷作品計劃創作完成後要參與展覽,然而在燒製過程中遇到了巨大的挑戰,最終只有一件作品成功燒製出來,其餘全部報廢。這一經歷讓她深刻體會到做事要有扎實的態度,不要抱有僥倖心理。

汝瓷製作過程有什麼難點?李曉涓說:「最難以把握的,莫過於瓷土的材料選擇與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培養。汝瓷之所以獨特,正是因為它充分利用了瓷土中的微量元素以及特殊的地理環境。」

(來源:大公報A13:內地 202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