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長江行動甘肅行|「簡」述故事 「牘」懂文明 隴港學子打卡甘肅簡牘博物館

隴港傳媒學子參觀甘肅簡牘博物館展品。(大公文匯網記者 張帥 攝)

(大公文匯網記者 張帥、李陽波、郭濤 蘭州報道)簡牘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作為簡牘大省,甘肅百餘年間已有30多批次8萬多枚歷代簡牘出土。7月20日下午,參加范長江行動甘肅行的隴港傳媒學子打卡甘肅簡牘博物館。在這裏,文物靜默,漢字有聲,通過「簡」述中國故事,能夠更好「牘」懂中華文明。

隴港傳媒學子與講解員互動交流。(大公文匯網記者 張帥 攝)

2023年9月,甘肅簡牘博物館舉行開館儀式,千餘枚見證漢代絲綢之路繁盛的珍貴簡牘首次集中亮相,其中絕大部分為考古發現後首次展出,包括國寶級文物《四時月令詔條》牆壁題記、居延里程簡、康居王使者冊等。

據介紹,簡牘是紙張發明前中國古人用於書寫文字的載體。根據長寬尺寸,分為不同類別:長條形較窄的稱簡,長方形較寬的稱牘,多棱形的叫觚,還有兩行、封檢、削衣等。從材質來說,南方多竹質簡牘,北方多木質簡牘。

甘肅簡牘博物館展出的簡牘文物。(大公文匯網記者 張帥 攝)

天水放馬灘秦簡、居延新簡、肩水金關漢簡、地灣漢簡、敦煌馬圈灣漢簡、懸泉漢簡等書寫在漢簡上的生動內容,填補了許多史籍記載「盲區」,再現了漢代邊塞防禦體系和絲綢之路繁盛景象。

在甘肅簡牘博物館的「邊塞人家」基本陳列廳,吸引了隴港傳媒學子的目光,這裏以居延地區出土的簡牘為主,以一封家書為發端,解開塵封千年的河西邊塞歲月記憶,用諸多細節還原了河西走廊的邊塞生活。

隴港學子注意到,在展廳陳列的一塊簡牘之上,記錄了一段古人「借褲子」的窘迫故事。原文用現在語言翻譯,大意講的是一個叫元敞的人褲子破了,於是寫信給自己的朋友子惠,希望能借條褲子,「我幾次在人群中見到你,無奈人多不好意思張口。如今實在沒辦法了,只能厚着臉皮給你說實話,我只有一條褲子,昨天破了一個大洞,再不能穿出門。明日天一亮就叫人(名叫偃)幫我拿回家去縫補。現在想向你借一條褲子穿。望子惠可憐可憐我,借褲子穿上一兩天。我保證等褲子補好後立馬就歸還,不會賴着不還的。現在並不急需用錢,萬不得已之時,會再給你說的。」

隴港學子利用新媒體技術了解簡牘。(大公文匯網記者 張帥 攝)

「褲子破了一個大洞,困難時向朋友求助一條褲子,這些簡牘之上的文字,描繪出一幅生動的生活畫面,讓我們感到歷史其實並不遠,距離我們如此之近。」來自香港城市大學的羅倩昕同學感嘆,如甘肅簡牘博物館講解員所說,有人借褲子穿,正恰恰反映出了戍卒們過着異常艱苦的生活,傳遞出朋友間互幫互助的珍貴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