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之星寧波交流圓滿結束 港青盼為國家高精技術補缺

 

(大公報記者 王莉、連愍鈺〈文〉 連愍鈺〈圖〉)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未來之星同學會、寧波國際傳播中心、寧波市青年聯合會策劃組織的「走讀中國·新青年交流」2024年未來之星香港青少年寧波交流團14日圓滿結束。雖然只有短短6天的行程,但港生們不僅開拓了自己的視野,更親眼見證了中國科技的力量,激發起科學探索的興趣與熱情。

體會甬港桑梓情愛國心

六天行程期間,港生在寧波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不僅領略現代化海港城市的壯麗風貌,更在每一次的參訪交流中得到觸動和昇華。在寧波大學的學術殿堂裏,親歷了知識的碰撞和友誼的萌芽;走進寧波幫博物館,體會到甬港之間那份跨越時空的桑梓情、愛國心;在東方電纜、永新光學這些突破技術壟斷的創新型企業參觀時,科技的光芒更讓港生深深感受到祖國發展的強勁脈搏;此外,體驗非遺竹雕技藝、學畫牡丹國畫,在新鮮好奇中,中華傳統文化的印記也刻進了港生們的心裏。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總經理張錦川表示,未來之星同學會始終站在香港青少年成長的前沿,致力於搭建起一座座溝通的橋樑,讓愛國情懷在年輕一代心中生根發芽,讓中華兒女的身份認同感與自豪感在每一次交流中更加堅定。

「我們期待通過這樣的交流活動,讓香港青少年更加深入地了解祖國,感受那份來自心底的溫暖與力量。」他寄語港生們,「願你們將這份寶貴的經歷,化作前行的動力。用更加飽滿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去擁抱未來,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盼為國家高精技術補缺

香港的陳同學對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眾多科技創新成果印象深刻。「在這裏,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和重要性。通過和研究所的專家交流,使我們對海洋科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發了我們對科學探索的興趣與熱情。」

當走進東方電纜「未來工廠」時,港生們被眼前智能製造的場景所吸引。「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這麼龐大工程的工廠,也是第一次參觀這麼核心的技術。」來自香港理工大學的梁同學堅信,這樣的「未來工廠」只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縮影。「一條電纜的生產就有那麼多的要求,那麼高的自動化程度,可見中國的發展的確很快,而且這還僅僅只是一部分,還有很多方面的發展我們還沒有看到。」

「我是第一次感受到國產的力量原來是那麼強大。」當得知寧波永新光學突破國外技術封鎖,自行研發了中國首台「天空顯微實驗儀」,並先後承擔了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四號星載光學鏡頭製造時,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王同學不禁發出感嘆。「以前只知道很多時候我們在用的儀器都是從外國進口的,似乎在國內也蠻難找到替代品。但今天我在這裏嘗試使用國產顯微鏡的時候發現,其實它的性能其實是蠻不錯的。」

他也更清醒地認識到:「在高精尖技術方面,我們可能還有一些欠缺,還有進步的空間。我覺得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每一個青年都應該去努力的原因,我要努力把這一點欠缺的東西補上來。」

藝術體驗|畫牡丹刻竹雕 領略非遺文化之美

「同學們,要先把筆尖朝自己。」「畫牡丹要先畫出含苞的狀態。」「花瓣要有大有小。」在浙江寧波九龍湖紅牡丹國際家園內,寧波紅牡丹書畫國際交流社社長,寧波開放大學紅牡丹學院院長姜紅升正在耐心教授同學們畫牡丹國畫的要領。

根雕非遺傳承人親示範

港生陳同學在姜紅升的教導下蘸取顏料進行暈染,在宣紙上一筆一筆小心地畫着,沒過多久,一朵絢麗的牡丹花就在紙上綻放開來。「我畫的牡丹只能遠觀,細看就會發現它完全缺乏神韻。」陳同學謙虛地表示,因為沒有經過系統學習,自己對牡丹國畫的理解還很粗淺,尤其在花瓣顏色的漸變上還缺乏流暢感,「面對我們這些初學者,姜老師講解得很詳細,他告訴我們畫牡丹時筆鋒要朝向自己,然後顏料的濃淡調整要十分小心,毛筆的含水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來自香港理工大學的梁同學向記者展示了自己的畫作,他表示,第一次嘗試牡丹國畫肯定有些生疏,不過自己已經盡力了。「當我遇到困難時,姜老師會幫我添上幾筆,他簡直是神筆馬良,只填上幾筆就能讓畫作變得栩栩如生。」

此次活動中,令梁同學印象深刻的不但有牡丹國畫體驗,還有竹雕體驗。位於寧波象山牆頭鎮溪里方村的象山竹根雕非遺工坊中,象山竹根雕非遺傳承人方忠孟向同學們展示了飽含「天人合一」「反璞歸真」意趣的象山竹根雕。

「象山竹根雕是用毛竹的竹根及其天然形態,通過藝術構思、造型,雕刻成的傳統工藝品。我們此次是在竹子上進行雕刻,初步領略非遺文化之美。」梁同學介紹,自己在網上找了卡通小狗的圖案,刻畫到竹上,「這是我初次了解象山竹根雕,我見識到了很多雕刻工具,通過自己的努力創作出一個作品讓我記憶深刻。第一次刻畫我很不熟練,未來如果有機會還會多多嘗試。」

(來源:大公報A6:港聞 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