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網

大公文匯網
iosEwm.jpg
googlePlayEwm.png
androidEwm.png

【未來之星】港生深企實習 感受灣區魅力

學懂職場技巧 了解內企運作 參觀歡樂谷創業園獲益良多

2019「星動深圳.未來之星-粵港澳大灣區香港青年實習計劃」於20日正式結業,來自香港11所院校的20名學生,走進粵港澳大灣區,在深圳5間企業進行職場體驗。為期六周的實習經歷收穫滿滿,同學均表示,職場的實踐令自己視野更加開闊,學會了一些專業的技能和工作上的處事技巧,了解內地最新發展情況,更對內地公司企業業務運作和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除了工作上的收穫外,同學還參觀深圳多間科創企業和深圳大學創業園、歡樂谷、大芬村等地,深度感受大灣區科技文化旅遊魅力。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望賢 深圳報道

據悉,未來之星同學會自「粵港澳大灣區香港青年實習計劃」推出(「粵港暑期實習計劃」)以來,連續第五年參與。本次活動得到香港特區政府資助,同時也得到年度資助機構同心俱樂部和莊紫祥慈善基金會的鼎力支持。

是次同學們實習的企業包括深圳南山區科技創業服務中心、深圳市地鐵集團、廣東拓萬律師事務所、中道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市有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助析港客需求 為內企獻策

在結業儀式上,同學們以團體的形式回顧了實習的點滴感悟。為了感謝相關企業對這次實習計劃的支持和協助,主辦方特別製作了感謝狀,現場頒發給相關企業代表。是次實習計劃中,共有8名同學在中道集團有限公司實習,同學們利用來自香港的身份優勢,幫助企業分析香港顧客的需求,修正產品細節。在實習結束之際,同學們還根據工作期間的觀察和一些資料搜尋,製作了一個PPT,對公司業務發展作出建議。

來自香港中文大學英文系的王同學、香港恒生大學工商管理系的蘇同學和香港城市大學翻譯及傳譯專業的黎同學,獲派到中道集團擔任董事長助理,跟隨企業董事長莊紫祥參加各種會議及工作,三人均表示受益匪淺。

睹管理層「見招拆招」開眼界

其中黎同學在擔任董事長助理的同時,還擔任人事助理,她表示,能親眼目睹高管層在處理各種問題時臨危不亂的態度,實在見識不少。由於公司正準備到香港發展,得悉了多條香港的勞工法例等,相信日後大有益處。在工作中,有一些涉及有關香港當地的文化以及法規,自己能夠發揮作用,十分有成就感,「最令人難忘的,在一個關於充電寶的計劃中,Logo設計參考了我的意見。能夠在這種大決策上獻上微力,深感榮幸。」

蘇同學亦表示,感受到中道集團董事長莊紫祥對於港生的照顧,特別親自為同學講解公司的背景和安排適合各人的崗位。在實習期間參與大部分公司的會議,也獲得發表意見的機會,實在獲益良多。

在實習結束後,他和其他同學製作了PPT,對公司業務發展作出建議,包括公司架構優化工程、更企業化的管理模式、員工福利和晉陞制度等等,希望能為公司未來發展作出貢獻。

中道集團金融合作部總經理羅旋寄語同學們擴展視野,學習新事物。「不要拘泥於具體的技術,大學教給同學最重要的能力是學習和思考的能力,通過大學學習,有一個比別人更強的學習理解思考能力,能夠更好地接受新事物。」他還給了同學們今後實戰工作具體建議,「在工作時,可以多關注行業的運營構架、整體的運營情況和基本的營利模式。」

企業讚生學習能力好 普通話流利

有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亦為8位同學提供包括後台開發工程師、產品助理、行政專員等實習崗位,這也是該公司第二年為未來之星提供實習崗位。

該公司人事經理溫文華讚揚同學們的表現。她稱讚同學學習能力好,對工作有自己的個性和想法,無論是技術領域還是工作職能,同學大膽提出想法,幫助優化工作。此外,這屆同學普通話普遍比較流利,也很主動跟其他同事溝通,另一方面,同事們則很願意跟港生學習英語,6周的實習給公司帶來了很好的文化衝擊。她代表公司CEO寄語同學們好好學習,公司在香港也有工作實習機會,希望同學有機會成為同事。

積極融灣區發展闖出一番天地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青少年交流中心主任兼未來之星同學會專職副主席李華敏,讚揚同學們實習期間工作認真,分享會以自己的語言表達,生動活潑,令人印象深刻。她也向同學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從上世紀80年代畢業經歷國家改革開放,在學校教書見到不同文化價值觀的人在一起交流學習,鼓勵同學們開闊視野,勇於接受和融入不同的文化。

她表示,當前香港年輕人確實面臨一些發展的壓力,但社會各方面也給予了很多支持,同學能夠到內地的優秀企業實習,希望同學珍惜寶貴的機會,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闖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有同學對此也是十分感慨,指自己雖然就讀中國文化,但平時只是多讀一些小說,而在深圳的這段時間,親身經歷,親眼觀察,才真正了解內地的文化。

在廣東拓萬律師事務所擔任律師助理的陳同學也表示實習成為人生道路的一次很好的歷練。作為一名主修科為歷史的學生,在香港很難有機會在律所實習,很感謝未來之星給予這次寶貴的機會。「由於大學主修並不是法律,相對於實質性的法律知識而言,並沒有真的去做很直接的法律工作,但是這並不等於沒有收穫,甚至我覺得學到了相對於知識而言,更重要的待人接物,與人相處的方式、思考模式,而這些看似虛無縹緲,但這些確是整個人生都能用到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