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網

大公文匯網
iosEwm.jpg
googlePlayEwm.png
androidEwm.png

墨筆濃情繪奮進 曲水流觴書華章

香港美協主席蕭暉榮與女兒蕭芬琪。 潘達文 攝

「丹青翰墨繪盛世,重彩濃墨總關情。」日前,為紀念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由中華文化交流協會、華懋慈善基金會與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的「東方神韻」中國書畫名家作品展,在香港灣仔會展中心舉行為期三天的展覽,出自香港、內地近六十位書畫名家之手的百餘佳作,以多元的樣貌與風格呈現在香江之畔,講述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時代發展的樣貌、繪製出新時代精神。

同日下午,位於香港仔的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更「流觴曲水」,讓一眾書畫名家又以藝會友進行筆會,在接近兩小時的即場交流、創作中,各位書畫名家汲取在港所見所感,即席揮毫抒意,用筆墨祝願香港繁榮發展,與祖國攜手前行。

值此之際,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多位墨壇聖手,聽他們講習藝之道、談藝術家的責任擔當。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夢薇、朱慧恩、張美婷

施子清:倡書法納入公共教育

曾擔任十一屆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的施子清,熱情出席書畫展前熱身活動「第二屆香港青少年書法大獎賽」,認真看展並站在一旁觀摩小朋友現場寫字,他感嘆「如此小的年紀,這樣的程度已經很好」,並希望香港更多青年人可在公共教育機構接觸書法。

施子清認為,現時香港仍有不少有心的書法名家,願意出心出力,指導後輩。施子清憶述當年來港時在灣仔看到的情景。1957年,他初來到香港,見到當時有不少書法家為了生計,在街邊擺攤賣字,幫別人寫招牌,在艱苦的環境下成就自己的事業。其中有一位很了得的書法家,除了賣字外,還會免費教學生寫書法,看到此情此景,他很感動。他又表示,放眼現在,香港也有不少書法名家開班教學,指導年輕一輩學習書法,旨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作為前輩,他樂見於此。

然而,除了書法家出心出力外,讓書法走進學校是必不可少。施子清表示,當年他唸小學時,學校還有開辦書法課程,中學則沒有了,造成斷層的局面。放眼現在,他表示,無論在香港還是內地,相關部門均沒有在中學及小學中重點推行傳統書畫的課程,針對這個問題,他自己任職全國政協委員的20年間也一直發出建言,倡議恢復書法、繪畫課程在校設置。

「我幾乎每年都和一眾書畫界的朋友提出建議,十八大以後這個問題得到了重視。」他又指出造成問題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便是師資的匱乏,「比如書法,教學的老師要自己寫字好,還要會教,這樣的人就非常少了。當時北京市政府出資,與故宮博物院合作辦班,專門培訓書畫教學的老師,很重視這個問題。」他認為有這類的學校,確實非常好,皆因有好的老師,才能教出好的學生。

中國書協香港分會副主席范淳奇:書法可增強民族認同感

用碑帖文體寫下了「大能容物 文以興邦」八字,氣勢磅礡,吸引眾人圍觀。在訪問中他強調,書法重視根基,必須以古人傳下來的傳統為首,並在書法作品內包含其因素。他又指,學習書法可加強民族認同感,因在學習的過程中必會接觸到四書五經等,亦會對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有着相輔相成的作用。

他又提出曾有《人民日報》的報道指,中國書法是可代表傳統文化的核心,「因此必須要學好、了解到這些文化,才能寫好書法。」另他更用隸書寫了習近平主席對香港說的「行穩致遠」四字,意指做所有事情都應腳踏實地,才能把自己的才能發揮得最好,走更遠的路,他認為這四字十分有意思,因此特意在筆會中揮毫。

西泠印社理事劉一聞:寫字不怕「不好看」

在當天的筆會上,著名書法及篆刻家劉一聞即席揮毫,寫了「至極」二字,蒼勁有力,引來眾人圍觀。他表示,所謂的「至極」,即極致,達到頂點。他認為做任何事情時都要令自己達到極致。不過,他認為要達到極致的境界,幾乎無可能,當今天看回昨天的作品,總能發現有改善之處。而談到如何才能學好書法,他認為寫字與寫書法是截然不同的,書法是一門複雜的課程,當中蘊含複雜的技法與理論。「字臨摹得漂亮,不一定等於優秀之作,相反來說,字寫得不好,倒可以有藝術高度。」他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臨摹他人的作品固然是必經階段。但他認為只學習技法並不足夠,如何在技法到家時跳出前人的影子,寫出自己的風格,才是最重要。

香港美術家協會主席蕭暉榮:臘梅精神是民族精神

在筆會上,蕭暉榮先寫下隸書大字「中國夢」,並表示:「『中國夢』是習主席提出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構想,也是作為藝術工作者的我非常認同的執政理念,寫這三字,最可抒發我對國家和香港未來發展的期盼。」

此外,他又即席揮毫,以梅花為題材,配以石頭繪下梅花盛開的時刻,他把這水墨畫作品命名為《春色圖》,蕭所繪畫的梅花有紅有藍,畫中的梅花緊密地爭相綻放,在平凡中帶點鮮明的紅藍色彩,他用了紅藍兩種色彩畫梅花有作對比之作用,豐富整幅畫作。

作畫時,他更現場展示罕見的「指頭畫」技法,以手指蘸取顏料,在花枝上按出點點花瓣,「比起用筆畫,手指會讓花瓣更有動感,也更貼近梅花真實的造型。」他將作品命名為《雙青圖》,認為梅花是象徵着人格和精神,「梅花在冬天盛開,有着堅毅不屈的精神,這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從詩歌到繪畫創作、由古到今都是一個大家愛取的題材,有着歷史的價值。」

文化部現代工筆畫院副院長劉新華:結合東洋繪畫技法寫故土

擅長工筆繪畫的劉新華在日本生活三十年,並取得了美術博士。創作中,他既吸收了日本繪畫的技法,同時又有中國繪畫技法的堅實基礎,融會貫通,集兩家之長。是次的展覽中,他帶來三幅作品,分別是《陽光》、《熱土》及《晨韻》。

在《熱土》中,他描繪了冬晨玉米地上迷蒙的景象,予人恬靜祥和之感。劉新華對當年「上山」的日子還是記憶猶新,他坦言雖然離開祖國多年,但從未忘記祖國,故他希望透過畫作,畫下記憶中的故土,以表達對舊日子的懷念。

評論